廈門大學科技賦能智慧扶貧-中國教育新聞網-英文補習

按照“隆德所需,廈大所能”的方針,該校以教育扶貧為基礎,產業扶貧為重點,科技扶貧為途徑,智力扶貧為抓手,打出一套“組合拳”,全力幫助隆德縣打贏脫貧攻堅戰。

5月中旬,廈門大學的一個“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學習班近40名學員長途跋涉,輾轉飛機、火車、汽車“聯運”歷經20多個小時後,抵達瞭寧夏隆德,在這個西北小城開展瞭為期4天的學習、培訓和扶貧實踐。

他們的到來,在縣城刮起瞭一股“廈大風”。學員們在學習之餘,舉辦瞭電商扶貧、法律援助、教育合作、農產品深加工、農牧養殖、醫療扶貧等14場專題講座,吸引瞭當地2400多人次參加。

隆德是廈大定點扶貧縣,校縣於2012年底建立結對關系。近7年來,廈大按照“隆德所需,廈大所能”的方針,以教育扶貧為基礎,產業扶貧為重點,科技扶貧為途徑,智力扶貧為抓手,打出一套“組合拳”,全力幫助隆德縣打贏脫貧攻堅戰。以2018年為例,該校共為當地免費培訓各類學員400多名;繼續建好“廈門大學康業扶貧產業園”,聯合寧夏大學建立“廈門大學—寧夏大學—隆德縣人民政府農業科技研發示范基地”;出資100萬元進行張樹村扶貧車間二期建設等等。

今年4月,隆德如期摘帽脫貧,但廈大幫扶的步伐沒有停下,學校與隆德簽訂瞭新一輪定點扶貧框架協議。廈大黨委書記張彥表示,廈門大學“脫貧不脫責任、脫貧不脫幫扶”,將從完善體制機制、鞏固扶助成果、升級扶貧項目、擴大後續援助、拓展合作領域方面繼續支持隆德縣建設和發展。

黃土地上的廈大人

考察隆德縣閩寧扶貧產業園,造訪人造花工藝有限公司,探望殘疾人托養中心……走在前面的隆德縣委常委、副縣長馬龍滔滔不絕地向扶貧調研組介紹著情況,每到一處他都非常熟稔,特別是扶貧項目,每一傢的產值、就業、銷售等等,他更是如數傢珍。41歲的馬龍來自廈大。

臨近中午,隆德縣沙塘鎮張樹村第一黨支部書記胡雄和司機一起將6噸土豆種子拉回瞭村,卸下後,胡雄又一戶一戶給村民送去。每進一戶,鄉親們都會和胡雄相熟地寒暄幾句,有些將自傢剛蒸好的饃饃或土豆塞到胡雄手中,胡雄啃幾口,一頓午飯就算吃過瞭。32歲的胡雄來自廈大。

晨光初露,瑯瑯的讀書聲在隆德四中校園響起。“叮鈴鈴”,黃真真站上講臺,打開講義,面對著臺下40多雙渴望知識的大眼睛,開始瞭“道德與法治”的講授。離她不遠處的辦公室,她的4名支教同伴正在認真備課中。24歲的黃真真及她的同伴同樣來自廈大。

這些年,出現在隆德的廈大人越來越多:掛職扶貧的廈大幹部、科技幫扶的廈大老師、志願服務的廈大學生……這些人的到來,給小小的山城帶來瞭觀念、信息、資源和技術,更帶來瞭開放、靈動和活力。

更重要的是,這些不遠千裡來到隆德的廈大人,身上那股子踏實、肯幹、不怕苦的勁兒讓當地人打心眼裡喜歡。

時至今日,張樹村黨支部書記張世忠仍清晰地記得胡雄第一次到村裡時說的話,“我要盡我所能帶動老百姓先脫貧再富起來!”聽聞此言,張世忠從心裡對眼前的這個“書生”另眼相看。

胡雄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胡雄住在村部一間9平方米的房子裡,一張床、一張桌、一個簡易衣櫃,墻上幾張廈大校園風景照,便是他的全部傢當。到張樹村的大半年時間,胡雄很少在村部待著,常往村民傢裡或田間地頭跑。幾個月下來,他曬黑瞭,人瘦瞭,村裡93戶建檔立卡戶,每戶至少跑瞭6遍。就是在這一趟趟的跑傢串戶中,胡雄準確摸清瞭村情村況,也找準瞭下力的地方:重點關註尚未脫貧的傢庭和五保傢庭,並繼續鞏固提升張樹村的主導產業——肉牛養殖業,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等。

看著和村民們“同吃同勞動”的胡雄,張世忠很心疼,“為瞭張樹村脫貧,胡書記確確實實是把苦下下瞭”。村民們也對這個南方來的年輕人贊不絕口:“這個胡書記,不怕苦,人老實,說得少幹得多,是實實在在為俺們謀福利來的!”

科技撐起企業的“腰桿”

隆德縣西郊,廈門大學康業扶貧產業園。

一片現代化廠房中,有12棟屬於寧夏黃土地農業食品有限公司,這傢公司以當地特產的馬鈴薯為原料,將其淀粉深加工為水晶粉絲和方便粉絲。

對這樣一傢食品企業來說,產品質量至關重要。2018年,廈大環境與生態學院的陳猛副教授課題組和藥學院吳彩勝副教授課題組,幫助該公司建立瞭一個450平方米的質量安全控制與研發中心,實現瞭產品質量內控與檢測,迅速打開瞭市場銷路。

目前該公司已建成8條生產線,產能達到瞭數億元,一年可消化馬鈴薯15萬噸,帶動馬鈴薯種植10萬畝,可為當地提供約450個就業崗位。最近,公司開始給永輝超市供貨,也和中石化、海底撈等大型企業達成合作,這讓該公司總經理楊俊有很感慨,“有瞭廈大科技的‘撐腰’,我們的產品質量更穩定,市場信譽度也高瞭一截”。

建立質量安全控制與研發中心隻是黃土地農業食品有限公司和廈大合作的第一步。吳彩勝說,接下來,雙方將會在馬鈴薯種植、產品全程安全追溯體系、馬鈴薯功能型食品研究與應用、馬鈴薯生物技術應用、隆德地道中藥材產業開發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

與吳彩勝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環節的難題不同,廈大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張德富教授則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幫助隆德鄉親解決“種什麼”和“怎麼賣”的問題。

張德富帶領學生開發的名為“我知盤中餐”的平臺曾在去年榮獲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它搭建的是一個大數據精準助農新平臺,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解決農產品供銷問題,為農村與農戶提供農產品價值鏈四大核心環節的服務:種植規劃服務、種植技術服務、市場營銷服務和品牌建設服務。

目前,已有枸杞、黨參、黃芪、土豆粉絲、養生茶、茶樹菇等多種隆德土特產在這個平臺上展售,銷售額近30萬元。

幾年來,廈大的科技之風正源源不斷地吹入隆德這片黃土地。在廈大和校友企業——福建康業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建設的“廈門大學康業扶貧產業園”,廈大以合作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入股等方式,積極推動科技成果在園區轉化,推動當地優勢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科技扶貧模式。目前,園區已入駐企業30多傢,解決就業3000多人。

眾人拾柴火焰高

今年5月,廈大附屬翔安醫院與隆德縣人民醫院確立對口幫扶關系。

在廈大附屬翔安醫院的幫助下,隆德縣人民醫院搭建瞭5G遠程醫療會診平臺,成為寧夏首個5G遠程醫療中心,為該院今後開展智慧醫療、“互聯網+”醫療健康等奠定瞭良好基礎。

作為一所國傢重點大學,廈大有40多個學院、研究院,多傢附屬醫院和附屬中小學。在定點扶貧過程中,不僅學校牽頭走在前面,加強頂層設計,更註重“重心下移”、凝聚合力,讓各學院和附屬單位、廣大校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專長,成為扶貧的生力軍。2017年10月,該校“發揮校友作用,推動定點扶貧工作見實效”項目獲評教育部第二屆直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十大典型項目。

在隆德縣委書記袁秉和看來,廈大給隆德帶來瞭人才、智力、信息等各種優勢資源,更帶來瞭穩步推進隆德縣發展進步的精神和力量。特別是廈大把隆德脫貧攻堅當成自己的事,動員全校力量為隆德縣添磚加瓦、鼓勁加油,讓隆德人民深受感動。

年輕的學生也是“鼓勁加油”的力量之一。

2018年7月,作為廈大第20屆支教團成員,黃真真和其他四位同伴來到隆德四中,進行為期一年的支教,主要承擔七、八年級政治、信息、生物、音樂、物理等科目的教學。

在13歲回族女孩穆平看來,這群來自廈大的大學生“老師”和其他老師不太一樣:思維活躍、理念先進、還很幽默,善於與學生“打”成一片。在他們的課堂上,常出現翻轉課堂、情景模擬、體驗教學等,這讓課堂妙趣橫生。

課後,這群年輕的老師還會和孩子們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這些分享猶如石子入湖一樣,在班裡40多個孩子的心中蕩起層層漣漪。

穆平說,一年前,自己對未來大學的目標還沒定得那麼高,隻是覺得“二本就可以瞭”,但現在,她覺得自己的目標定低瞭,因為她想變得像“黃真真”他們一樣優秀。

穆平還知道,除瞭教學,這群大哥哥大姐姐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助學。她所在的隆德四中,是一所寄宿制初中,有2/3的學生來自農村,留守兒童300多名。這讓該校的助學任務更顯艱巨。

一年來,黃真真和同伴們想方設法,共募集到各界人士助學捐款6萬多元,資助瞭97名傢庭困難、品學兼優的學生;募集到7000餘元的愛心助學物資,發放到200多名貧困學生手中;募集1503本、價值2萬餘元的課外讀物,在各班設立“書香一廈”圖書角。

隆德四中校長古永胡這樣評價這群身穿廈大藍隊服的大學生:“他們遠離母校,在隆德四中積極貢獻他們的青春和力量,把理想和信念的種子深植在隆德四中孩子的心中,深植在這片山區土地的溝溝壑壑!他們的工作已成為隆德四中辦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教育報》2019年06月10日第5版 

英文補習, 數學補習, 英文課程,暑假補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