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科大打造人才“強磁場”-中國教育新聞網-英文補習

“很幸運當年選擇瞭武科大。”看到歷時3年做出的成果被國際頂級期刊錄用,通訊作者、武漢科技大學柴利教授激動地說。該論文第一作者是年僅30歲、入職武漢科技大學僅3年的青年學者易靜文。

在武漢科技大學,像柴利這樣“引得進、留得住、幹得好”的人才不僅越來越多,而且一批國傢、省部級高層次人才正在成為該校“雙一流”建設的主力軍。

相比部屬院校,在財力、物力和發展前景上,省屬地方高校無法相提並論,為什麼省屬地方高校武科大能成為人才的聚集地?該校人才辦主任鄒清華說:“我們不‘亂撒網’,也不盲目‘挖人’,始終根據學科建設的發展需要,精準引才、用才、優才,讓每個人才落地生根、開枝散葉。”

實施一人一策,做強學科基礎研究

每天下午3點多,武科大鋼鐵樓頂層的走廊上,茶香、咖啡香四溢。這是柴利團隊的下午茶歇時間。每到此時,師生們都會人手一杯咖啡,陸續來到會議室,暢談科研熱點,交流工作進展。每天即便是晚上十點多,但實驗室內依然燈火通明。

這個勤奮而有活力的團隊,以“80後”“90後”國內外名校博士為主,主要從事信息領域的基礎研究。團隊濃厚的科研氛圍,既使得每個人爭分奪秒地工作,也使得每個人收獲滿滿。這幾年,該團隊人人都有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為該校近年來發展最快的一支科研“勁旅”。該團隊也是武科大“精準引進一名高層次人才、快速培育一個高水平團隊”的一個縮影。

基礎研究做強瞭,學科發展才有強勁動力。十年前,武科大向從事信息領域基礎研究的柴利發出邀請——“歡迎來武科大工作,我們將全力支持您。”被學校的誠意打動後,當時作為澳大利亞博士後的柴利成瞭武科大首位“香濤學者”特聘教授。

但現實是,發展基礎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於是,武科大按“一人一策”的原則,對柴利實行“柔性考核”,使他能安心從事高水平的基礎研究。短短幾年後,柴利不僅連續在信息領域頂級國際期刊發表論文,而且2013年擔任武科大信息學科學術委員會主任,並於2016年入選“國傢傑青”。

隨著柴利在國內外信息領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武科大便按照“以才聚才”的思路,把新落成的鋼鐵樓騰出一層樓,成立瞭人工智能與信息融合研究院,聘請柴利擔任院長,並面向全球招募高層次人才。

“去柴利那裡吧,他有水平、人品好。”業內的良好口碑和學者的大力推薦,吸引瞭陳曦、劉兵和楊芳等一批中青年海歸學者加盟。

為瞭用好這些人才,武科大給予柴利充分的進人和用人自主權——隻要柴利看準的人,都直接給校聘“副教授”待遇,聘任條件和年終考核由人事處和他商定。

柴利細致入微的關心,也溫暖瞭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學者。研究院凡是每引進一位人才,他都會親力親為,安排其入職、住所和辦公室,甚至誰有經濟困難,他也會自掏腰包,無私資助。

在柴利的團隊,隻要啟動一項新研究,都要先拿出來“曬一曬”。大傢一起診斷把脈,有沒有研究價值,研究方法對不對。正是這樣的研究氛圍,每個成員都獲得瞭不小的成長。陳曦入職雖僅3年,但發表瞭兩篇國際頂級期刊論文。

如今,該團隊擁有16名青年才俊,建立瞭在分佈式優化學習、多機器人協作、圖信號處理、機器視覺等方向比較科學的人才梯隊。有瞭這支隊伍,柴利對未來充滿信心:“我相信,用5年左右的時間,這些年輕人將會成為學校信息學科的中堅力量。”

開通人才“綠色通道”,打造高起點新興學科

在武科大,還有一個科研團隊成立雖隻有3年,但他們憑借新方法治療白血病、艾滋病、先天性失明的研究成果,成瞭國內外媒體追逐的“網紅”。有網友曾留言說:“武科大教授為國爭光!”“厲害瞭,中國的學者!”

這個團隊的領頭羊是,新成立的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院長張同存教授。從武科大本科畢業後,張同存前往國外留學,並從事基因治療重大疾病研究。然而,彼時的武科大醫學院,作為原冶金部的醫專院校,“傢底”很薄。醫學學科要想實現高起點、快速發展,就必須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

得知張同存有想回國發展的意願後,武科大立即派人邀請他回母校工作。最終,他放棄瞭國外的豐厚待遇,回到母校。

一個人,從零開始,其艱辛不言而喻。為此,武科大專門為他開通瞭一條“綠色通道”:引進人才的待遇、考核、人事、設備添置,都由他說瞭算。

在一系列傾斜政策的支持下,不僅張同存不負眾望,在基因治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方面的研究不斷取得新突破,比肩世界一流水平,而且對相關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形成瞭比較強的“磁吸效應”,一個又一個的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學者主動加盟。

在國外一所著名大學從事艾滋病研究的顧潮江博士來瞭。在張同存和顧潮江的聯手攻關下,短短3年,其研究成果就獲得全球首個“CAR-T治療艾滋病發明專利”,並率先在全球開展人體臨床研究。

“80後”博士姚凱完成國外學業也來瞭。初來乍到,姚凱的科研啟動資金還沒到賬。為瞭不耽誤研究,張同存把自己的經費先撥給姚凱用。姚凱剛來的第一個月,花瞭張同存名下的十幾萬元科研經費。2018年8月,姚凱的研究成果——幹細胞療法讓先天失明的小鼠首次見到光明,不僅發表在《自然》上,而且還入選 “2018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最近,武科大給姚凱專項投入科研經費2000萬元,用於臨床研究。

在人才聚集效應的牽引下,張同存團隊的師生們拼勁十足。每天,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十點,實驗室裡都是師生忙碌的身影。甚至臨近春節,有的師生還不願離開。於是,張同存把大傢“趕”回傢,而他卻把老婆和孩子送回老傢後,一個人春節期間堅持做實驗。

張同存加盟武科大10年來,從一個人到組建團隊,成立研究所、升格為研究院,再到成立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高起點地招收本碩博連讀生,這成瞭武科大“精準引進一個高層次人才就能快速催生一個高水平學科”的真實寫照。

依托國際化科研平臺,推動優勢學科走向國際

走在武科大鋼鐵樓,稍不留神,就會看到金發碧眼的外國學者。

這座鋼鐵樓內,設有一個匯集瞭多個國傢院士的國際鋼鐵研究院。這裡,也常被師生習慣性地稱作武科大“海外兵團”。

因鋼而生、依鋼而興的武科大,鋼鐵冶金是該校的傳統特色學科。為瞭推動特色學科更強,該校成立瞭國際鋼鐵研究院,希望通過打造國際化、專業化、產業化的科研平臺,瞄準國際前沿,服務於國傢發展戰略,解決鋼鐵行業的世界難題。

依托這個平臺,“請進來”“走出去”的機會越來越多。隻要有國際鋼鐵領域學術會議,就會有該院常務副院長吳開明的身影。他不僅在這些學術會議上任主持、做報告,還在會議期間頻頻向國際知名學者們拋“繡球”:“要做鋼鐵冶金,就要到中國來做,因為中國正在從鋼鐵大國走向鋼鐵強國,最能實現個人價值。”

擅長與人打交道的吳開明,以“共同的事業追求”吸引來瞭俄羅斯工程院院士、烏克蘭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和英國皇傢工程院院士等10餘位專傢學者。

對於這些來自異國他鄉的同行,吳開明不僅像對待傢人一樣,熱情地為他們安排辦公室、科研助手,帶著他們熟悉周邊的衣食住行,而且還接待他們的傢人來校度假或安傢,讓他們在武科大“安營紮寨”。

國際知名學者的加盟,使研究院比較快地與海外建立起瞭聯系,並在較短的時間內發展成為一個在業界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化科研平臺。目前,該研究院已先後建立瞭中俄海洋材料應用技術聯合研發中心、中美法日德國際耐火材料科學研究與教育聯盟,形成瞭在煉鋼、連鑄、軋制、熱處理、焊接、防腐等冶金全流程的“產學研一體化”高層次人才隊伍,成為瞭鋼鐵冶金領域人才的聚集地。

僅近5年,該團隊在極地低溫用鋼、海洋工程用鋼、橋梁用鋼等領域新成果不斷湧現。2018年,獲批國傢“111”基地——海洋工程用鋼及應用性能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團隊“掌門人”吳開明也於2017年當選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今年初,材谷金帶(湖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還專門為該團隊設立瞭20億元的產業轉化基金,預計5-10年科研成果轉化的產值將達到數百億元。

國際鋼鐵研究院促進瞭武科大鋼鐵冶金學科的快速發展,該校材料科學、工程學學科目前已先後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

面對人才強校的可喜成績,武科大校長倪紅衛說:“省屬地方高校要變‘廣攬人才’為‘精準引才’,以事業發展的需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就人才,避免人才浪費、水土不服。隻要實現人才引進和學科發展的高度契合,就能打造聚才優才的‘強磁場’,助力地方高校的高質量、特色發展。”(程毓 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記者 柯進)

英文補習, 數學補習, 英文課程,暑假補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