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助力教育均衡與卓越人才培養-中國教育新聞網-英文補習

5月28日,第五屆“互聯網+教育“創新周在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開幕。本屆創新周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的指導下,由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主辦,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管理委員會、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聯合承辦。

作為2019中關村創新創業季精彩系列活動之一,在本屆“創新周”活動的開幕式上,專傢圍繞“教育均衡發展與卓越人才培養”這一話題進行瞭深入探討。

■主持人:薛二勇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嘉  賓:鐘秉林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國傢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

             張  力 國傢教育咨詢委員會秘書長、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王  素 中國教科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中國未來學校實驗室主任

            劉  堅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院長

薛二勇:推進教育現代化的主要瓶頸是什麼?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目標需要哪些關鍵因素?

鐘秉林:2035年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這既是國計問題又是民生問題。現階段中國教育已經全方位實現普及,從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入學難的問題得到瞭根本性緩解。矛盾已經由“上學難”轉變成“上好學難”。目前國傢碰到的問題是優質資源短缺、好學校太少,滿足不瞭老百姓的需求。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需要擴大優質資源供給。

辦好一所學校需要較長的周期,這與老百姓上好學校的迫切期盼形成強烈反差。比如現在的“擇校熱”“輔導熱”等,既增加瞭學生的課外負擔,又增加瞭傢庭的經濟壓力。雖然政府已經進行瞭綜合治理,但還有許多傢長選擇讓孩子進行課外培訓。這是目前實教育現代化強國的一個瓶頸問題。未來需要通過加強內涵建設、優化結構來推進國傢各級各類教育水平的提高。

薛二勇:目前教育強國戰略與其他強國戰略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關系?

張力:教育強國的概念先是在《國傢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瞭2017年,教育強國首次寫入黨代會報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有“12+6”項國傢層面戰略,分別是人才強國、制造強國、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海洋強國、貿易強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體育強國、教育強國,以及平安中國、美麗中國、數字中國、健康中國、智慧社會和學習大國,“12+6”強國的長遠目標就是在本世紀中葉將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從現在開始到2035年以及2050年一以貫之、整體推進的國傢戰略和系統工程。

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乃至深度開發的基礎性工作,在各個強國戰略中發揮著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無論哪一項強國戰略,都需要教育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同時,教育強國戰略的推進,也需要其他強國戰略加以支撐。今天我們討論的“互聯網+教育”,就是“網絡強國+教育強國”的很好契合點,與此相應的項目工程對於實現一系列強國戰略是非常有意義的。

薛二勇:借鑒國際先進的教育經驗,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的培養目標和教學方式應該有什麼樣的改變?

王素:我們目前正處在人機共存的時代,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對於整個社會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教育要考慮培養什麼樣的人,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國際上提出適應未來社會21世紀技能,要加強知識、能力、品格的培養。我國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特別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所以各國對於培養人的大方向是基本一致的,隻是具體實施手段會有不同的方式。

比如進入到培養能力的時代,如何才能培養能力?對於教育來講,可能會發生一些結構性變革。由於技術的發展,可能會對整個教育生態產生影響。過去所有的知識學習都是在學校內部,但是技術實現瞭在線學習,提供免費的網絡資源,所以教育的供給變瞭。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校的形態和主要任務是不是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可能是各個國傢都在探索的。學科教學的著重點是高階思維的培養,而以往的“副科”或者“活動”恰恰能夠在培養人的合作、創新、探究等能力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未來課程結構與跨學科的比例應該有一些調整。由於技術的支持,學習方式可能會發生很多變化,尤其是項目式學習,這是培養學生能力的一個核心要素。

薛二勇:從教育創新的角度出發,如何做好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推進教育現代化?

劉堅:教育是把人力資源大國變成人力資源強國的根本,有瞭教育強國才能夠實現一系列強國戰略。教育創新實際需要回歸到教育的本源進一步思考。同時,教育公平也至關重要。在十多年的基礎教育改革過程中,高質量課程教材的有效落實和實施,是實現教育公平最便捷、直接、有效的基本渠道。哪怕是最邊遠的鄉村,隻要學校按照國傢制定的課程、教材認真實施教學,就能保證最基本的教育公平。各級政府要像抓經濟一樣抓教育,中國的發展才能可持續;要像任正非呼籲的那樣,不惜一切代價呼籲最優秀的人投身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中國才能更加強大。

薛二勇:從辦學體制機制、未來課程建構、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出發,各位對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有哪些新的思考?

劉堅:在課程方面,高質量課程教材的有效實施是至關重要的問題。不能按照國傢課程計劃、方案實施的學校,不能稱之為合格學校。因為這是每一個在中國土地上讀書的孩子能夠享受到的最基本保障。所以,關於這樣的問題需要出臺明確的規定,要有更高質量的落實。同時,要讓教師成為一個真正令人尊敬的職業,切實提高教師職業,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從事教師工作,讓孩子得到高質量的教育。

王素: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國傢近年來深入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取得瞭顯著成效。但是技術支持的核心在於人,過去一些地方和學校在利用遠程教學方面並沒有取得預想的成果,原因在於投下去的資源沒有考慮當地的教育水平,同時對當地的師資也沒有進行很好的培訓。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對優質師資的使用已經不能僅限於過去的視頻教學,而是可以實現與學生的交互。通過機制上的創新和技術的支持,以及系統化的教師培訓工程,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教育的公平和均衡。

鐘秉林: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也是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手段。學校需要密切跟蹤現代信息科技與教育教學融合的發展趨勢,高度關註它對學校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學組織形態、教學方式、學習方式會帶來什麼樣的沖擊,要保持敏銳的目光。同時,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多樣化的探索,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但在高度關註和積極探索的同時,也要保持理性的態度,不要炒作不要誇大。對於企業來說,則要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保證優質的用戶體驗,打造特色的教育產品,形成用戶黏性。無論是轉變教育教學、創新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教學模式,最終的目的都是提高教學效率,改善教學效果,讓孩子直接受益。隻要教育產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就會落到實處。

張力:綜觀全球范圍內的義務教育,本質特征是強制性、免費性、普惠性。新中國的義務教育立法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6年,對於我們這樣人口眾多、發展很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傢來說,確實是個很大的挑戰。但是,堅持走出這一步非常必要,可以說,沒有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就不可能有全民族素質的顯著提高,現代化建設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就。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柱,要讓所有適齡少年兒童都能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這是社會主義制度根本性質所決定的。黨的十九大進一步要求,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目前正在深化的辦學體制改革,包括推廣集團化辦學、強校帶弱校、委托管理、學區制管理、學校聯盟、九年一貫制學校等,都是讓優質公共教育資源均衡配置,重點提升鄉村及薄弱地區義務教育質量。

在義務教育階段師資隊伍建設上,未來還要創新體制機制,所有城鄉公辦學校教師將通過國標省考縣管校用的方式,在縣域乃至市域內實現輪崗交流常態化制度化。政府全力辦好老百姓傢門口的每一所公辦學校,不再存在歷史上留下來的參差不齊狀態。

加快教育信息化,能夠讓優質教育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分享,彌補師資和硬件方面的不均衡問題。同時,又可以為一些學生提供更加多樣化的選擇,滿足他們個性化、有特色的學習需求。

薛二勇:如何通過深化教育管理體制來加快完善人才培養模式?

張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其中改革和法治“猶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共同目標是國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035年的預期目標是基本實現,2050年是實現。而現在的“管辦評”“放管服”改革,是實現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路徑。在教育系統,“管辦評”就是政府依法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依法參與評價,都要到位。“放管服”就是政府進一步簡政放權、創新監管、高效服務,推行權責清單管理制度,為學校創新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營造和諧有序的運行環境,釋放更可持續的生機活力。

薛二勇:在未來學校的場景裡,如何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王素:高等教育對基礎教育有強大的牽引力,但是這個牽引力沒有得到很好實施,這是目前存在的問題。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日本在高等教育、基礎教育以及高考這三個環節都做瞭改革。高等教育階段著力培養相關高精尖的人才,優化專業結構,同時加強基礎教育數學、科學和信息素養的教育。通過高考把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連接起來,讓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一以貫之。

對於學校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這個問題,需要考慮兩個方面的調整。一個方面是課程的調整,過去學校是以學科課程為主,但現在教育部提出除瞭關註知識結構、體系之外,還要培養學生的能力。現在許多學校也認識到僅僅重視學科課程是不夠的。另一個方面是學習方式的調整,我們要關註在學科教學中,通過變革學習方式來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薛二勇:教育科技企業和各類技術資源方如何與學校教育形成育人合力?

劉堅:僅依靠教育系統實現教育創新是不夠的,僅依靠教育系統很難再實現更大的教育創新,所以需要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教育創新。企業界要利用現代技術手段聚焦核心素養,通過核心素養推動教育創新。企業、資本投身教育創新要摒棄應試傾向,中國不缺應試產品。技術擁有教育的靈魂才能發揮更大的價值,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資本市場都應該以公益的心辦教育,這樣國傢的教育才可以走得更遠。

(本報記者 康 麗 整理)

《中國教師報》2019年06月12日第12版 

英文補習, 數學補習, 英文課程,暑假補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