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塘湖-中國教育新聞網-英文補習

鄂贛邊陲的千年古邑塘湖,處湖北通城縣、崇陽縣和江西修水縣交界處,高山聳峙,山谷回環,素有“一山連兩省,一水流三縣”之稱。塘湖的地名源自明朝監察禦史劉塘湖。劉塘湖本名繡衣,號塘湖,是明代進士,官至監察史,當地流傳著許多與他有關的故事。可以說,這裡不僅山奇水秀,而且充滿濃濃的古典意韻,遍佈厚重的歷史積淀,可稱得上鄂南的一片文化沃土。

塘湖境內的山巒屬於幕阜山脈,是通城東南的屏障,山山皆有故事。黃袍山是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支點,通城的革命烈火最早就在這裡燎燃。華羅寨是境內最高峰,傳說唐朝末年戰亂時期,張氏在此立寨為王,號稱兵馬十萬眾,得名張十萬,其勢力達周邊十數州縣,後被黃巢剿滅。此外,插劍巖、吟詩臺、點將臺、古練兵場等遺址至今遍佈山中。

眾多溪流河澗之上,都有古老的石橋橫跨,或臥如雕梁,或拱如新月,使溪河增添瞭別樣的風情。建於明朝的南虹橋是通城縣兩座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又名“渡江春”,青石疊砌,五拱組合,大方、堅實、秀美。來自黃袍、五嶺、南嶺的河流在這裡匯合,橋下碧波蕩漾,兩岸樹木掩映,似虹臥於清波之上。

宋朝時,黃袍山附近有一個方姓傢庭,祖孫三代出瞭三個尚書。祖父方迪任禮部尚書,父親方琳任戶部尚書,孫兒方瓊任兵部尚書,被人們稱為“尚書故裡”。宣和七年,金人入侵,方瓊在傢鄉招募義勇,晝夜奔馳趕赴京都,投身抗金戰場。在保衛京都的戰鬥中,方瓊率領士卒力戰而死,被朝廷授為“鎮夷將軍”。之後,宋高宗親自下詔,在黃袍雞毛嶺修建方瓊忠臣廟。後來,嶽飛率部駐守通城縣黃龍天嶽關期間,親自來黃袍山拜謁方瓊廟,稱方瓊為“我師瓊公”。現在在方瓊老傢的雷吼村還建有方瓊紀念館,緬懷這位載入宋史的英雄。

隨著人們居住方式的改變,古民居已難覓蹤影。塘湖曾是壯觀精美的古民居聚集地,現在還不時有遊人前來瞻仰的古民居有4處:獅子村的劉繡衣故居,明朝宣德皇帝禦賜“清朝鳴鳳”四字,高懸在門楣之上;龍印村的牌樓屋,門楹頂上刻著的“福”“祿”“壽”等字至今熠熠生輝,墻面和屋中典雅精美的石刻雕物也令人嘆為觀止;大渦村的魯直第是一棟九重堂設計結構的老屋,幾百年來這裡的黃姓村民一直拜黃庭堅為老祖宗,正門上方黃庭堅風格的“魯直第”給人無限遐想;保存得比較好的是出瞭兩位朝廷大員的潤田古屋,此屋原建於明代,在清朝又有擴建,正門上禦賜的“吏部主政”牌顯示出傢族曾經的榮耀。

在塘湖的村落間遊走,不時便邂逅到一棵棵千百年的古樹,這實在是一個奇跡。在南虹橋橋頭的屋場邊,就有一棵參天的古楓樹,樹幹要三個成年人才能合抱。劉繡衣的故居前,也有一棵罕見的樹藤一體的古木,樹和藤已歷盡滄桑歲月交纏成一個整體,樹幹虯曲崢嶸,粗大的蟒藤佈滿腐朽的蒼苔。村人說,樹是圮楓樹,藤是陽雀藤,每年春天都會開滿紫紅色喇叭狀的小花。在望湖村胥林古寺邊,兩棵千年紅豆杉依偎而立,如同一對共守歲月的愛侶。不知何年,深山裡的村民在樹邊立瞭一個小土廟,像敬奉祖先一樣,一代代敬護著這些古樹。

走進塘湖這處千年古邑,在它的每座山、每條水、每個村落,腳下都有可能踩響一串歷史的回音,讓人進入一片深深的鄉愁之中。

(作者單位系湖北省通城縣第二高級中學)

《中國教師報》2019年06月12日第16版 

英文補習, 數學補習, 英文課程,暑假補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