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我們的“跑馬”之旅-中國教育新聞網-英文補習

小學一二年級時,我在傢裡翻箱倒櫃,翻到一本有插圖的書,畫著一個矮人,有人要他鉆狗洞,引得我哈哈笑。後來,我才知是“晏子使楚”的故事。還有一本隨意一翻,便見一句話“不要讓別人把你的腦袋當跑馬場”,竟一下子記住,高一時還用到作文裡去瞭,因為那時已知叔本華是哲學傢。後來再去翻他的書,看得一頭霧水,原來我的腦袋被叔本華當“跑馬場”瞭呀。

現在想來,此中藏有寓意。當我為寫此文在腦袋裡“翻箱倒櫃”,苦惱得想要把筆扔掉時,心裡有聲音說,“矮子,來鉆狗洞吧!”看來,不好好讀書,不沉潛靜思,隻能當文化的“矮子”。

所以,被古今中外的智者、勇者、仁者的思想進到腦中“跑馬”實在是一種榮幸。若再能用禿筆把它們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整合內化成自己的見識,且學以致用,更是與我榮焉。

叫魂

學生能理解寓言《穿井得一人》,大抵也能讀懂孔飛力的《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一個借古諷今的現實演繹版。

1768年,民間的一個“叫魂”糾紛竟上升為政治事件,轉瞬變異為洪水猛獸,攪得大清盛世朝野不寧,也使敢叫萬國來朝、使節顫抖的乾隆皇帝內心根植著“不安感”。於是,這“不安感”就廣植於大清的歷史、經濟、種族、政治、宗教等;就縱深於君臣的思想、潛意識、魂魄。弘歷的一個噴嚏就是西伯利亞般的寒潮,他自己也為之寢食難安。

滿清之不安感,在於權力正統問題;官僚之不安感,懸空於上下;民眾之不安感,系於基本的活命。這也是歷朝歷代傳統中國政治和社會的基本癥狀。孔飛力正是在引導讀者探究這背後的歷史意涵和警世意義。

龐大的帝國,脆弱的神經。歷史的魅影,影影綽綽。荒謬與真實交織,子虛烏有與捕風捉影共存,這悖論足夠迷人又足夠駭人。弄權者可利用群氓的不安,將其轉化為打壓異己的野蠻力量,“妖術既是一種權力的幻覺,又是對每個人的一種潛在的權利補償”。在娛樂至死的年代,此書當會引發人們沉重的思考。

轉入語文教學領域,躬身省察,我們的教學方向是否發生偏差,閱讀之“魂”又何在?也許一如牛漢所言“我仍在苦苦跋涉”。

田園詩與狂想曲

當你看到這樣的例子:兩隻小雞在爭奪一條蚯蚓時,我們能否說雞群中存在著“私有制”?你是否會想到此書探討的是復雜的政治和社會制度問題?

沒錯,封建社會絕不會像田園詩那樣詩情畫意,秦暉、金雁概括出它可怕的三要素:宗法共同體、依附人格、自然經濟。一個是專制制度之源;一個是強制的與“自願”的不自由;一個是在人身依附的基礎上以超經濟強制的方式進行的。其依據的事實是“關中模式”對比“太湖模式”。

作者進而引申出: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正如《皇帝的新裝》裡,腐朽的統治者是絕不會放棄他們的權力而承認真理的。這些都表明,理性的覺醒絕不隻是一個思想進化的過程,它與社會化商品經濟的發展、人的自由個性的發展密不可分。這樣的洞察,真是鞭辟入裡。

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無數次的PK中,又引發我們幾多的思索和行為呢?在這個個體意識覺醒的時代,我們更要思考的應該是每個人都要完成屬於自己的民主革命和現代化進程。這才是教育的要義。

甲骨文

語言是瀏覽器,會漢語的美國人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偉)仿佛披著西方占卜師的外衣,記錄瞭一部“彼得·海斯勒的中國遊記”。

對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來說,何偉像是一個盡心盡職的社會教育者,修補、豐富著我們的記憶,讓我們明白來自何處、身處何方。

他的另兩部作品《江城》《尋路中國》皆是單一線性結構,《甲骨文:一次占卜當代中國的旅程》則是什錦盒,每層每格都是熱點。風味不同,意義相同。殷墟、青銅器、基層村民選舉,各種人物穿梭其間……把非虛構寫出瞭歷史感。

此書涉及主角陳夢傢(甲骨文和青銅器研究者)的筆墨其實有限,也許現實與歷史之間籠罩著一種迷霧,一種甲骨文一樣的謎語。

為什麼愛讀三部曲?讀的是自己的二三十年,是改革開放的40年。過去未遠,未來已近,所有的時光托起的是現在。

我多次把《江城》《尋路中國》送給學生,希望他們瞭解世界,更瞭解中國。

一百年漂泊

一部臺灣百年變遷史,敘述瞭對岸的社會演變和民間生活。讀來毫無暌違感,因為這三四十年來,大陸的經濟發展、生活品質的改變,有如它的翻版。

微觀上的,遠親近鄰,各色人等的生態;宏觀上的,農村往事,鄉鎮企業的崛起。

時間是一種裝置。外掛著摩托車、汽車、房子按揭買賣、博彩、貸款、選舉……內置著平淡、頹廢、輾轉、苦難、奮鬥、旁觀、親歷……無所不似。蘊含其中的不乏:“顛倒迷錯,流浪生死”。既把人、群體乃至時代上下拋擲,又系牽著他們有意無意地尋找幸福之路。

青青河畔草,不是望鄉時。不管是臺灣的外省人本省人或大陸人,明月多應在故鄉。而這些經歷過往又與何偉的中國三部曲交相輝映。

原以為讀過《看見臺灣》等已熟識寶島,不承想仍是熟悉的杭州、陌生的汴州。

所以,親愛的學生,祖國的寶島——臺灣,除瞭在朗朗的讀書聲中,你又瞭解多少,親近幾何?

海峽不遠,心可以很近。

沉重的肉身

《沉重的肉身:現代性倫理的敘事緯語》號稱書評、影評的結集,本質卻是棱角分明的哲學之著,煞有溫度,熱愛且冷冽,層層哲思的詢問、追問、反問,明明寫到山窮水盡,筆鋒一轉又宕開新境。談制度、論道德、析選擇,推進不同思考的各自歷史進程。迷人的“問題意識”貫穿全書,思想的熱光冷光交織閃爍。

當丹東的自然之理,遭遇虛無;羅伯斯庇爾的神性之理,遭到虛無;莊子的蝸牛犄角之爭理論又跳將出來,舞之蹈之。讀得似懂非懂,又似乎步入瞭混沌有光之境,選擇忠於自身,忠於靈魂,忠於不求甚解安身立命的感覺秩序。

在昆德拉、卡夫卡那裡,也在劉小楓的個別化敘述中,小說是有關倫理的現代化演繹和建構的,說通俗一點,現代小說似乎是把“現實主義寫實手法”踢出去。似乎所有的詞語概念都可以反向理解,例如自由與平等會陷入互為矛盾中,博愛與無情分不清楚。

但書中隻是呈現、表達問題,表現瞭人生的個體困境,沒有解決方案,沒有現成答案。就像十字路口上的赫拉克勒斯對卡吉婭和阿蕾特的選擇,肉身的快樂還是靈魂的美好?終究意難平。

讀得矛盾呀,卻又甘心跟著劉小楓陷入痛並快樂著的狀態。

讀書是為瞭落後於時代的,說的沒錯。

讀書要跳出自己的舒適區,語文教師對學生說,也是對自己說。

老頭兒汪曾祺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汪曾祺說。

在三位兒女合著下,汪曾祺的色彩、形象、聲氣纖毫浮現。那該是黑白版的小人書,陪伴著清貧少年兒童時代,將國人的溫良恭儉讓蘊含在歲月的情懷裡,是民間接地氣的戲文曲調、養生傢常。

當年驚艷於《受戒》,以為知人論世有例外。後來才知,這是對信息的占有量不足。作傢與作品、源與流,都應知曉。魯迅說,看一個人,該看他的全集。陶淵明、老舍如此,魯迅如此,汪曾祺亦復如是,而現狀不盡如此。

想起與汪曾祺並稱“文壇雙璧”的林斤瀾。老舍說:“在北京的作傢中,今後有兩個人也許會寫出一點東西,一個是汪曾祺,一個是林斤瀾。”劉心武說:“汪曾祺得到瞭應得的榮譽,而林斤瀾還沒有。”

林斤瀾的小說,在濺血的天幕上撕裂醜惡,透出地獄冷光,同樣也是美的,譬如《十年十癔》。

這印證瞭,你讀的下一本書就在你現在所讀的這本書裡。這些,可與學生交流。

漢字書法之美

入眼,是山水小軸;入耳,是絲竹金石;入口,是清茶冰酒;入手,是蘇湘紈繡;而入心,是簡繁歸一,虛實相生,計白以當黑的東方哲學。這就是我對書法的感受與膜拜。而蔣勛則表示:書法是呼吸,是養生,是身體的運動,是性情的表達,是做人處事的學習,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現實裡的記憶,是還原到初寫自己名字時的認真……他的解讀明顯比我更寬廣遙深。

且隨蔣勛的磁魔敘述,來一個酣暢的美學之旅。

賞絕世瑰寶,“橫”如千裡之陣雲、“點”似高山之墜石、“撇”如陸斷犀象之角、“豎”如萬歲枯藤……王顏蘇徐,張顛懷狂,筆墨間似氣息奄奄又似橫空縱肆;析衛夫人《筆陣圖》教學法,聯通書法與自然萬物的聯系,完勝永字八法。若當初我有此種體驗法來寫字,也不至於如今羞愧。

在鍵盤時代,此書對於喜歡寫字的學生是治愈系。

悠悠我心

傳統詩詞賞析學究氣居多,腔調肅穆術語充斥,學生敬而遠之。可喜“梁惠王”——史傑鵬身段柔和筆風爽朗,絕少酸腔陳腐氣。他以現代人的理性思維體察古代人事,又以“瞭解之同情”代入式帶領讀者去理解古人的情感。

此書為學生賞析古詩詞開辟瞭一條訓詁之路。別怕,夫子的看傢本領就是把字源音韻梳理得通俗易懂,為缺乏音韻學基礎的讀者提供一個進入的門徑。

富有批判精神的史傑鵬還提醒道,古人也常強做解人,如遍註群經的鄭玄,不免時有誤釋。個人犯錯不要緊,把人帶坑裡可使不得。我是歡迎學生挑刺質疑的,如果我錯瞭就坦然致歉。又如描述殷洪喬臨江沉信的故事,史傑鵬直言感覺殷洪喬的人品有問題,要麼別答應要麼就送到。快人快語。

這種打通古今之隔,勁爆的網紅作品正當時。如李曉潤《斷鴻聲遠長天暮》,王曉磊《六神磊磊讀唐詩》等。

嗜書的人就像“西虹市首富”,有種每天花3000萬的甜蜜負擔。

中國古典小說

名著閱讀正在中小學蓬勃開展,然而囿於各種規定和不科學試題的導向及師生閱讀力所限,效果並不理想。故此,適當引入專傢的賞析不無裨益。

如夏志清將《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儒林外史》《紅樓夢》用“義理”的批評依序評點,檢視小說所反映中國哲學、歷史、宗教、社會、政治的各層現象及其意義。

夏志清認為,《三國演義》的源頭是《史記》《資治通鑒》。若西方小說起源於史詩,那麼中國小說則孕育於史書。他批駁對農民起義的溢美之詞,在1966年就告誡世人:《水滸傳》中這股黑暗野蠻的沖動,其實是人類潛意識釋放出來的可怕的破壞力量,任何文明如要生存,必須抑止這種暴力的滋生。他認為,《西遊記》是被當作《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哲理上的評註。一如托翁、陀翁的小說人物在面臨道德問題時,常常或誦或議《新約全書》,反過來以此給小說定下基調。心經是唐僧與孫悟空反復討論的主題,它有同樣的小說功能。

夏志清指出,《儒林外史》如現代戲劇,讓小說人物自己登上舞臺由舉止言行展現性格,由讀者自行推斷發展情節。由此,中國小說進入“現代”。《紅樓夢》是中國的“夢的解析”,觸及人類潛意識的心理活動,含義深刻復雜,合乎心理學潛意識夢境的分析。

讀先生的書,恰似一跤跌進青雲裡,目迷五色,心又透亮。於是,透亮的你又可以瞄向他山之玉,如林庚的《西遊記漫話》、田曉菲的《秋水堂論金瓶梅》……

今天怎樣做教師

認識到我從事的事業是一場愛的教育和技術流,其實是在“遇到”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教師王曉春以後。他用100個教育案例歸納出:光有良好的師德,不夠;光激情燃燒,不行;還要具備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真正的專業智能。從那時起,我確定對學生的愛的坐標是教師角色的愛;我頓悟教育必須走專業化發展之路。

王曉春用案例講“師愛”,分析何為“真正的愛”,是否“真心”“愛心”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若“真心”就能夠解決問題,教師的專業知識還有何用?一問一答間,不是什麼哲學灌輸,而是基於高水位典型案例所剖析的智性的展示。加之妙語迭出,叫人不時會心一笑。案例是軟道理,但滲透其間的實用效應,就是硬道理。譬如他說,要註意角色定位:管孩子時,教師是指揮者,希望孩子害怕,恐懼是動力;哄孩子時,教師是鼓動者,希望孩子欣喜,興奮是動力。二者都主要訴諸感情,比較情緒化。而幫孩子時,教師是研究者,希望孩子冷靜、清醒,智慧是動力。一語點醒職業倦怠者、挫敗者。

力量來自識見、實踐和創新。

在網絡大步邁向5G時代之際,在師生面臨同樣的科技起點之時,作為教師似乎已沒有多少優勢可言,譬如對多媒體的使用,我就多次求教於學生。所以,作為教師更要對自我的“芯片”提速提質升級換代,去學習,去成長,去擁抱時代。

語文教師不讀書,就是不務正業。讀書是傾聽思想和靈魂聲音的自留地,其最可貴之處在於抵抗自身的局限與渺小。曾經滄海仍思水,遍讀真知和灼見,乃是福報。

正如卡夫卡所言,書本代替不瞭世界。文學的道路與生活的道路一樣,需要用不斷學習來拓寬。

你的“跑馬場”有多大,你的格局就有多大。也歡迎你騎上自己的馬,揚鞭奮發。

(陳宇彥,任教於浙江省寧波市實驗學校,初中高級教師。以刷書為樂,相信閱讀就是“流水盛千言,螢光即人間”。)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美]孔飛力 著

上海三聯書店出版2014年版

《田園詩與狂想曲:關中模式與前近代社會的再認識》

秦暉、金雁 著

語文出版社2010年版

《甲骨文:一次占卜當代中國的旅程》

[美]何偉 著

盧秋瑩 譯

八旗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

《一百年漂泊:臺灣的故事》

楊渡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版

《沉重的肉身:現代性倫理的敘事緯語》

劉小楓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老頭兒汪曾祺》

汪郎、汪明、汪朝 著

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

《漢字書法之美》

蔣勛 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悠悠我心:梁惠王古詩詞二十講》

史傑鵬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8年版

《中國古典小說》

夏志清 著

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

《今天怎樣做教師:點評100個教育案例(中學)》

王曉春 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中國教師報》2019年06月12日第8版 

英文補習, 數學補習, 英文課程,暑假補習